English

命运归因探析

1999-08-27 来源:光明日报 薛永武 我有话说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命运,但命运的模糊性和或然性又让人难以捉摸,颇为神秘,以至于让唯心主义宿命论有机可乘。因此,正确认识命运的归因,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命运其实并不神秘,它是个体生命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表现为个人的兴衰际遇、悲欢离合、贫富祸福等,其根源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客体的角度来看,命运的归因主要在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机遇和偶然性;其次在于地理环境。其中,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命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是个人难以抗拒的。就机遇来说,所谓机遇实际上就是好的境界或机会,有时也指好的机缘。机遇本质上是特定情境与特定主体的有机统一,即情境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也是个人与社会的双向选择。机遇是客观的,但又是相对的,如对于甲是机遇,对于乙就未必是机遇。此外,个人命运还要受到偶然性的影响。偶然性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发性;二是不可预测性;三是罕见性。突发性使人猝不及防;不可预测性又让人无法按常规理解;罕见性则又提醒人们,偶然性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无需杞人忧天,也不要幻想一夜之间的暴富。关于地理环境对命运的影响,早在两千年前,柏拉图就主张把理想国建在内陆,亚里士多德则发现地理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整体上是不科学的,但又含有真理的颗粒。穷山恶水、穷乡僻壤与山清水秀、沃野千里对国家、民族和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按照唯物主义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命运必然受到上述诸客观因素的影响。

但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人类并非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主体,所以,命运的归因还应该从人类自身的主体要素去探析。如果说,客体要素是影响命运发展变化的外在条件,是外因,那么,主体要素则是影响命运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内因。在内因与外因的互动中,内因是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同理,个人的主体要素也是影响个人命运的主导因素。在主体要素中,首先,正常的智力与健康的体魄是个人正常发展的生理基础。一般来说,智力良好、身体健康,有利于使人产生自信;反之,智力较差、体弱多病,则容易导致自卑。人才学研究表明:自信有利于个人的成功;自卑则易导致失败。其次,后天勤奋学习获得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是影响命运的主体要素中的关键。在通常情况下,个人只要坚定理想,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为理想不懈地奋斗,大多能获得成功,因而,复合型人才更易获得佳运;相反,若胸无大志,无所事事,不学无术,懒汉懦夫,则永远难得佳运。

运用归因理论对命运进行归因探析,目的在于揭示影响命运的稳定的原因和暂时的原因,以引导人们正确的对命运归因,避免“霉运”,创造佳运。显然,从客体来看,社会历史条件是影响命运的比较稳定的外因,机遇、偶然性则是暂时的外因;从主体来看,个人的智力、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内因,身体状况、努力程度、心情状态等是暂时的不稳定内因。个人如果把佳运归因于机遇、偶然性或一时的努力、良好的心情,那么,个人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就不一定获得成功,因为导致以前获得佳运的是一些暂时性的不稳定因素。这种归因甚至可以降低个人对未来的成功期望,抑制了前进的动力,导致了不做努力的消极行为;个人如果把佳运归因于良好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优化这些比较稳定的因素,个人则对未来的命运充满信心,并且产生较高的佳运期望,继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同样,个人如果把“霉运”归因于机遇不佳、某种偶然性,或一时疏忽、心情不好、努力程度不够等暂时的不稳定因素,那么,个人虽然暂时有点“霉运”,仍可以保持自信,在失败后仍然能对未来产生佳运期望,并且表现为积极的行为。暂时的不稳定因素只能导致暂时的失败,而暂时的不稳定原因是变化的,因而未来的命运也是变化的,即“霉运”是暂时的,而不是持久的,更不是终生的。

在对命运归因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命运一方面受制于主体与客体的诸要素;另一方面,还受制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来对命运归因,既要看到社会作为客体对人类命运的制约和影响,又要看到人类作为主体对社会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但又可以弘扬人类作为主体的创造精神,去创造自己新的历史。换言之,只有当人类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大于客体对人类的制约和影响时,社会才能真正发展进步,人类也才能获得自己的佳运,主宰自己的未来。

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其命运也必然受制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个人应在充分认识影响命运的主体与客体诸要素的基础上,去建构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关系,超越宿命论,把挂运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力求实现成功期望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把“霉运”归因于暂时的不稳定因素,不过于因自责而自卑,而要保持佳运期望,在自我激励中创造美好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